深度阅读时,我们常常能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却难以准确捕捉作者的真正意图,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作者可能通过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复杂的思想,而这些手法往往需要读者进行深度解读,而非简单的字面理解,读者自身的认知局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和经验出发理解文本,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导致对作者意图的误读或片面理解,作者的意图往往隐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中,需要读者通过分析上下文、逻辑关系和情感基调等多方面因素才能逐渐揭示,深度阅读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语言理解能力,还需要我们跳出自我,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和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
“为什么这么读”的核心是什么?
我们得搞清楚,“为什么这么读”到底在问什么,它不是在问“这本书讲了什么”,而是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通过这段文字达到什么效果”,换句话说,它关注的是作者的隐藏意图和写作策略。
举个例子,你读《傲慢与偏见》的时候,会觉得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发展很曲折,但你可能没注意到,作者简·奥斯汀其实是在用讽刺的手法,揭露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偏见,这就是“为什么这么读”的核心——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
为什么我们读不出作者的意图?
读者期待视野的局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也就是我们对故事、人物、情节的预设,作者的意图和我们的预设完全不一样,我们就会觉得“这书怎么这么看?”。
你读《西游记》,可能觉得孙悟空是个英雄,但作者吴承恩其实是想通过孙悟空的叛逆,讽刺当时的封建统治,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喜欢孙悟空,那你就读不出作者的意图。
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会使用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让读者自己去解读,如果你只是字面理解,就很容易错过作者的真正意图。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结局是“死了”,但作者通过“祝福”这个节日,暗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如果你只看到“祥林嫂死了”,那你就错过了作者的深层意图。
缺乏批判性思维
很多人读书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思考”,我们习惯于接受作者给出的信息,却很少去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被动的阅读方式,让我们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
如何“为什么这么读”?
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读每一句话的时候,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藏的意思?”
读《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你可以问:“为什么说‘荒唐言’?是因为故事荒唐,还是作者觉得自己的写作是荒唐的?”“‘辛酸泪’是什么意思?是作者的辛酸,还是说读者读了也会流泪?”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不同的写作手法,往往对应着不同的作者意图。
- 象征: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象征某种抽象的概念。
- 隐喻: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暗示某种关系。
- 反讽:表面上说一件事,实际上意思是相反的。
如果你能识别出这些手法,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结合背景知识
作者的意图往往和他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有关,了解这些背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1984》的时候,如果你不了解二战后的冷战背景,就很难理解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恐惧。
案例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误会”
我们再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有很多误会,表面上看,这些误会是因为性格不合,但作者奥斯汀其实是想通过这些误会,讽刺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偏见。
- 伊丽莎白的傲慢,其实是对阶级不公的反抗。
- 达西的偏见,其实是对阶级差异的自卑。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觉得“他们就是性格不合”,那你就读不出作者的意图,但如果你能理解这些误会背后的社会背景,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问答环节:你问我答
Q:为什么有时候我觉得作者在故意误导我?
A:这可能是因为你读得太快,或者没有深入思考,作者确实有可能在误导你,但更多时候,是他在用某种方式表达他的观点,你可以试着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看看哪种解释更合理。
Q:我读小说时,总是觉得情节太拖沓,是不是作者写得不好?
A:不一定,有时候作者故意拖沓,是为了营造氛围或者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你可以试着问自己:“这段情节拖沓是为了什么?”“作者想通过这段情节表达什么?”
Q:我读非虚构类书籍时,总觉得作者在吹牛,怎么办?
A:这可能是因为你对作者的专业领域不够了解,你可以先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看看他是否有权威性,也可以对比其他书的观点,看看是否一致。
主动阅读,才能读出“为什么”
“为什么这么读”不是简单的“多读几遍”,而是要主动思考,批判性分析,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式,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能让你在和别人讨论时,更有底气地说出“作者其实是想表达……”。
下次你再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作者到底想让我看到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就是“为什么这么读”的魅力所在。
附:阅读意图分析表
阅读层次 | 关注点 | 例子 |
---|---|---|
字面理解 | 文字表面的意思 | 读《西游记》,知道孙悟空会七十二变 |
深层理解 | 作者的意图、背景、象征意义 | 读《西游记》,知道作者在讽刺封建统治 |
批判性理解 | 作者的立场、偏见、局限性 | 读《资本论》,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否合理 |
知识扩展阅读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不同的书籍和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本文将探讨为什么我们要采用特定的阅读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文本的特点,以便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本类型及其对应的阅读策略:
文本类型 | 特点 | 阅读策略 |
---|---|---|
小说 | 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 | 逐章阅读,注意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 |
科普读物 | 知识性强,信息量大 | 选择性阅读,重点掌握关键概念和原理 |
报纸杂志 | 时事新闻,时效性强 | 快速浏览,关注重要事件和趋势 |
学术论文 | 论证严密,数据详实 | 深入分析,理解研究方法和结论 |
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
除了了解文本类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高效的阅读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信息,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
- 快速浏览:
- 目的是抓住文章的大意和要点。
- 可以用手指或笔尖引导视线,加快阅读速度。
- 精读细读:
- 对重要的段落进行反复阅读和理解。
- 做笔记,标注关键词和难点。
- 跳读:
- 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专注于核心内容。
- 特别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或报告。
- SQ3R法:
- Survey(概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结构和大纲。
- Question(提问):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 Read(阅读):详细阅读,回答问题。
- Recite(复述):用自己的话总结主要内容。
- Review(复习):定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阅读策略的应用,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案例:
-
小说《红楼梦》:
- 阅读策略:精读细读,尤其是对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要深入理解。
- 具体操作:标记重要章节,做读书笔记,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
科普文章《量子力学基础》:
- 阅读策略:选择性阅读,重点关注基本概念和实验证据。
- 具体操作:划出关键公式和定义,查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
新闻报道《全球气候变化》:
- 阅读策略:快速浏览,关注最新数据和政策措施。
- 具体操作:摘录重要数据和观点,对比不同国家的应对措施。
常见误区及纠正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误区,如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忽视纸质书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及相应的纠正方法:
-
只看电子书,不看纸质书
纠正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每周至少阅读一本纸质书,享受书本带来的触感和氛围。
-
边玩手机边阅读
纠正方法:尽量减少手机干扰,保持专注力,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
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
纠正方法:学会平衡速度和质量,对于重要内容要进行精读细读,而对于一般性内容则可以快速浏览。
阅读是一种需要技巧和方法的艺术,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特点和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信息和提升自己,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么读”的道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我们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吧!
相关的知识点: